@《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
提要:本文将讨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劳动体制———宿舍劳动体制,这种劳动体制为我们研究跨国劳动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视野。随着资本积累以及劳动过程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深入,对生产的空间政治进行理论化的重要性亦日益显著。本文旨在从跨国劳动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作为一种生产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我们将通过对工厂宿舍体制的历史性回顾及比较,梳理出这种宿舍劳动体制的一般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新打工阶级的塑造,并尝试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运作逻辑中去理解跨国劳动过程中生产空间与日常再生产空间的重构和交织。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宿舍劳动体制是全球资本的经济逻辑与国家制度的政治逻辑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独特而具体的生产空间形态。这一生产体制在跨国劳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意义亟待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提要
- 核心议题:本文探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将其作为研究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视角。
- 背景: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过程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生产的空间政治理论化日益重要。
- 研究目标:
- 从跨国劳动过程角度,探索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作为生产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 通过历史回顾与比较,梳理宿舍劳动体制特征及其对新打工阶级的塑造。
- 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逻辑理解生产空间与日常再生产空间的重构与交织。
- 结论:宿舍劳动体制是全球资本经济逻辑与国家制度政治逻辑共同作用下的独特生产空间形态,其政治、经济、文化意义需深入研究。
一、导言
1.1 全球化与生产空间的重组
- 历史演变:
- 资本积累需求:
- 全球范围内对时间和空间的广泛重组(Harvey, 2000)。
- 工业资本从欧美流向发展中地区,抛弃灵活积累体制(Smith, 2001)。
- 理论视角:
- 布洛维(Burawoy, 1985):生产政治分析范式,关注政治与意识形态结果。
- 哈维(Harvey, 1982):资本积累的空间范畴探索。
- 跨国性重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技术扩散等需时间与空间的重构。
泰罗主义💡
泰罗主义(Taylorism),也被称为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由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泰罗主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优化劳动过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理论之一。
泰罗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依赖经验和直觉,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他提出通过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改进工作流程,以最大化劳动生产率。其核心理念是“效率至上”,强调将劳动过程分解为可测量、可优化的步骤。
1.2 时间-空间浓缩与全球化
- 特征:全球化时代的时间-空间浓缩不意味着空间消弭,它意味着资本主义扩张和全球化生产在空间安排上的一个不连贯的、冲突的、流动的重构过程。(Hutton & Giddens, 2000)。
- 矛盾:
- 宏观:全球化经济与微观:地方政治、劳动力市场、工厂关系的交汇(Frenkel, 2003)。
- 核心问题:生产空间重构如何影响生产政治?跨国重组如何生成新劳动体制?
1.3 全球资本的空间悖论
- 悖论:
- 资本外流需去地域化,但生产总在“某地”发生,需临时性设施安置劳动者(Harvey, 1982)。
- 跨国空间:抽象的资本空间与具体的劳资竞争场域(空间定位,spatial fixes)。
- 嵌入性: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嵌入制度与地方实践(Peck, 1996; Frenkel, 2003)。
1.4 中国宿舍劳动体制的提出
- 背景:
- 资本流动(跨国)与劳动力流动(国内跨地区)嵌入生产空间。
- 农民工为主的产业工人,临时居住工厂宿舍。
- 定义: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ur regime):
- 生产空间与劳动力日常再生产空间合一。
- 工人与工厂紧密粘合,管理权力渗透生活,劳动时间灵活延长。
- 优势:相比传统“劳动-生活居住”分离体制,更有效地整合生产与再生产。通过宿舍劳动体制资本将生产的“空间范畴”整合到了它的运作逻辑之中
二、外来工与宿舍劳动体制
2.1 中国全球化与劳动力变迁
- 世界工厂:充足劳动力、原材料、消费市场支撑全球生产。
- 变化:
- 计划经济(铁饭碗、单位制)向私有化、外资企业转变。
- 农村去集体化与户口限制放宽,农民工涌入城市。
- 新打工阶级:农民工为主,2000年城市外来务工者近9000万。
2.2 宿舍劳动体制的实践
- 普遍性:外来工(无论性别、婚姻状况)多居住工厂宿舍。
- 特征:
- 楼房宿舍,容纳数百人。
- 集体居住(8-12人/间),公共设施,缺乏隐私。
- 区别:不同于历史上的宿舍形态,是全球化生产的系统性生成物。
2.3 历史比较
- 前工厂时代:生产与再生产空间重叠,基于家庭分工。
- 西方工业化初期:
- 19世纪西欧:工厂提供住宿,确保稳定劳动力(Ackers, 1998)。
- 英国工厂村:家长制管理,控制罢工与租金(Pollard, 1965)。
- 日本工业化:
- 家族主义管理,“工厂即社区”(Hazama, 1997)。
- 性别化雇佣(短期女性工人)与强制控制(Tsurumi, 1990)。
- 中国近代:
- 上海丝厂:家长制管理,提供宿舍与服务(Perry, 1993)。
- 外来女工宿舍:控制生活与津贴(Honig, 1986)。
- 计划经济:国有企业提供长期福利性宿舍(Walder, 1986)。
2.4 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的独特性
- 起源:1981年深圳经济特区,全球化背景下大规模出现。
- 特征:
- 短期雇佣农民工,无长期居住功能。
- 不受产品、生产周期、雇主偏好限制。
- 目的:
- 非忠诚或熟练劳动力,而是短期、临时、大规模使用廉价外来工(尤女性)。
- 最大化劳动产出,维持低成本与高效能。
- 保持新鲜劳动力更替的连续性,降低工人提高工资的需求,限制了工人集体组织在具体的生产空间中建立的可能性。
2.5 空间政治意义
- 聚集与分散:
- 工人聚集于宿舍,但高流动性限制固定组织形成。
- 身份模糊(半工半农),难以建立社区或表达诉求(Harvey, 2001)。
三、劳动、流动与空间
3.1 马克思的劳动自由
- 双重涵义(Marx, 1965):
- 工人可自由出卖劳动力。
- 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缺乏生产资料。
3.2 双重不确定性困境(Smith, 2001)
- 第一个不确定性:劳动与劳动力差别。
- 工人流动权力带来选择的不确定性。(工人有权决定是否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某一个组织)
- 雇主一方的企业在计算工人是否会留在企业中的时候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 对于工人来说,在关于雇主企业是否会继续购买其劳动力的问题上也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
- 第二个不确定性:劳动强度与工资。
- 需要多大劳动强度才能换取足以维持基本劳动力再生产的某一特定工资水平?
3.3 流动权与相互依赖
- 工人和雇主都在试图控制劳动交换过程中的流动权和投入权,这两种权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充满张力
- 正是由于存在流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企业中出现了曼所提出的“相互依赖”责任,即工人为了获得内部升迁机会而减少转工行为,而雇主则放弃继续在企业外部寻找替代性的劳动力资源,尽可能使用内部现存的劳动力(Mann,1973)。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一些企业进行了广受好评的家长制管理实践,试图超越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强化劳动与资本的“相互依赖”责任。
四、宿舍劳动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4.1 宏观层面:国家与资本的联结
- 双重作用:
- 经济:国家赋予农民工流动自由。
- 政治:户籍限制其城市扎根。
- 结果:
- 提供年轻、廉价、新鲜劳动力。
- 中国工厂很难发现曼所提出的为了解决流动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相互依赖”责任,工厂中对待流动更为普遍的实践是,放宽(而不是减少)劳动替代,提高工人流动率和劳动力更换速度。
4.2 微观层面:双重劳动异化
- 劳动控制:
- 劳动-生活一体化,劳动时间灵活延长,剩余价值增加。
- 工厂对生产过程进行大规模分解,以适应劳动力的高流动性,高流动性加深异化,抑制集体谈判。
- 制度性结构对流动空间的限制使企业在竞争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缺乏对工人进行培训的动力,倾向于使用扣留证件、拖欠工资等非法手段抑制工人的主动转工意愿和行为。
- 再生产控制:
- 日常再生产由企业消化,成本压低。
- 世代再生产依赖农村社会。
五、结论
- 宿舍劳动体制的本质:
- 跨国劳动过程的系统性生成物。
- 整合资本经济逻辑(剩余价值最大化)与国家政治逻辑(控制流动以达成共业化和城市化切无需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
- 特征:
- 生产与再生产空间结合。
- 支配性与普遍性:低成本、灵活操控,加深异化。
- 新打工阶级:
- 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半工半农,暂时性停留。
- 空间意义:
- 连接抽象资本空间与具体生产空间。
- 提供劳动管理、抗争与关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