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

提要:本文将讨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劳动体制———宿舍劳动体制,这种劳动体制为我们研究跨国劳动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视野。随着资本积累以及劳动过程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深入,对生产的空间政治进行理论化的重要性亦日益显著。本文旨在从跨国劳动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作为一种生产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我们将通过对工厂宿舍体制的历史性回顾及比较,梳理出这种宿舍劳动体制的一般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新打工阶级的塑造,并尝试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运作逻辑中去理解跨国劳动过程中生产空间与日常再生产空间的重构和交织。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宿舍劳动体制是全球资本的经济逻辑与国家制度的政治逻辑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独特而具体的生产空间形态。这一生产体制在跨国劳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意义亟待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提要

一、导言

1.1 全球化与生产空间的重组

泰罗主义💡

泰罗主义(Taylorism),也被称为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由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泰罗主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优化劳动过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理论之一。
泰罗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依赖经验和直觉,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他提出通过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改进工作流程,以最大化劳动生产率。其核心理念是“效率至上”,强调将劳动过程分解为可测量、可优化的步骤。

1.2 时间-空间浓缩与全球化

1.3 全球资本的空间悖论

1.4 中国宿舍劳动体制的提出

二、外来工与宿舍劳动体制

2.1 中国全球化与劳动力变迁

2.2 宿舍劳动体制的实践

2.3 历史比较

2.4 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的独特性

2.5 空间政治意义

三、劳动、流动与空间

3.1 马克思的劳动自由

3.2 双重不确定性困境(Smith, 2001)

3.3 流动权与相互依赖

四、宿舍劳动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4.1 宏观层面:国家与资本的联结

4.2 微观层面:双重劳动异化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