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强 周知非:数字人文视域下《人民日报》(1949—1966) 生产的中国翻译话语研究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问题

2 理论框架

2.1 数字人文方法论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分析工具

4 数据分析

4.1 历时主题演变

综合来看,翻译话语和时代的政治、社会、文艺、文化交流、教育等领域密切相关。就直接的翻译话语来看,第一阶段关注点在电影翻译和改编;第二阶段话语的显著度整体上升,关注翻译的身份,如集体的翻译人员和个人译者;第三阶段可能偏重于苏俄作品翻译的个人(如瞿秋白)以及科学领域的机器翻译。

4.2 翻译话语细读

借助AntConc的索引行和N⁃Grams工具, 对三个子语料库分别进行细读。
对于1949—1954年的子语料库, 以“翻译片”为检索项得到60个结果。根据AntConc的索引定位 (Concordance plot), 可以看到检索项在每个文档的出现次数和位置。60个结果出现在32个文档中。对出现两次以上的14个文档进行细读, 发现翻译的电影大多来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N⁃Grams是一种语言模型,可以检测出数据中最为常用的语段型式。以“翻译”为检索词,考察其右边出现的所有的2词范围的情况。分别考察三个子语料库,选择前24位的语段型式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5 讨论

某种程度上而言,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生产的中国翻译话语成为中国当代翻译话语的缩影。一方面,翻译话语融入时代话语,两者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中国翻译话语形成一种包括信仰和技术的两维结构。信仰指向翻译之用,强调翻译的社会功能。技术指向如何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