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强 周知非:数字人文视域下《人民日报》(1949—1966) 生产的中国翻译话语研究
摘要
- 研究背景:中国翻译话语研究多关注1940年代前及1980年代后,对1949-1966年(十七年时期)关注不足,且以质性分析为主。
- 方法创新:采用数字人文方法,结合语料库、主题建模等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
- 核心发现:
- 揭示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翻译话语的深层结构:信仰维度(社会功能)与技术维度(翻译方法)。
- 翻译话语与政治、文艺、教育等主流话语交织,呈现阶段性特征。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 已有研究局限:
- 聚焦《翻译通报》《译文》等专业期刊,忽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的作用。
- 质性分析依赖“代表性”文本,存在路径依赖,难以揭示宏观趋势。
- 十七年时期背景:
- 中苏“蜜月期”催生翻译需求激增,俄语人才培养与翻译批评成为焦点议题。
1.2 研究问题
- 《人民日报》翻译话语是否包含“翻译质量”“计划化”等关键词?
- 若否,其独特特征为何?
- 如何通过数字人文方法揭示翻译话语的历时演变?
2 理论框架
2.1 数字人文方法论
- 起源:1949年Roberto Busa的托马斯·阿奎那词汇索引。
- 核心工具:
- 远读(Distant Reading):通过量化工具(如主题建模)分析文本宏观模式。
- 工具性使用:反对技术主义,强调工具对文本细读的补充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 语料库构建:
- 检索《人民日报》1949-1966年包含“翻译”的文本,获得2,964篇文档。
- 预处理:分词、去停用词、人工校对。
3.2 分析工具
- 基础统计:AntConc
- 主题建模:
- 使用ConText工具(LDA模型),设定50个主题,每主题10个词。
- 分阶段分析:1949-1954、1955-1957、1958-1966。
4 数据分析
4.1 历时主题演变
综合来看,翻译话语和时代的政治、社会、文艺、文化交流、教育等领域密切相关。就直接的翻译话语来看,第一阶段关注点在电影翻译和改编;第二阶段话语的显著度整体上升,关注翻译的身份,如集体的翻译人员和个人译者;第三阶段可能偏重于苏俄作品翻译的个人(如瞿秋白)以及科学领域的机器翻译。
4.2 翻译话语细读
借助AntConc的索引行和N⁃Grams工具, 对三个子语料库分别进行细读。
对于1949—1954年的子语料库, 以“翻译片”为检索项得到60个结果。根据AntConc的索引定位 (Concordance plot), 可以看到检索项在每个文档的出现次数和位置。60个结果出现在32个文档中。对出现两次以上的14个文档进行细读, 发现翻译的电影大多来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N⁃Grams是一种语言模型,可以检测出数据中最为常用的语段型式。以“翻译”为检索词,考察其右边出现的所有的2词范围的情况。分别考察三个子语料库,选择前24位的语段型式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5 讨论
某种程度上而言,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生产的中国翻译话语成为中国当代翻译话语的缩影。一方面,翻译话语融入时代话语,两者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中国翻译话语形成一种包括信仰和技术的两维结构。信仰指向翻译之用,强调翻译的社会功能。技术指向如何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