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凤:《唐宋诗的“江湖”书写》
总结💡
一篇偏人文的研究,方法用到了共现矩阵和 gis 分析,大量篇幅都在写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这些高频的诗句都表达了什么,走的是远读找数据之后精读结果的路子。要点在于:要找到一个人文研究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数据的方式给予解答。
摘要
本文以“江湖”的词旨演变为切入点,考察唐宋诗人使用“江湖”的用法差异。通过构建《全唐诗》《全宋诗》中与“江湖”一词的共现矩阵,发现唐宋“江湖”诗歌多与送别、贬谪等语用背景相关;相较于唐,宋代“江湖”诗有着更为强烈的时空意识。唐宋言及“江湖”较多的诗人中,唐代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多使用江湖的“隐居”义,宋代诗人则广泛使用“江湖”多层含义。唐宋诗“江湖”指向地点以江南、岭南、长安等地为多,但包含相同地点的文本在唐宋诗中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引言
"江湖"词义三阶段演变
- 实指阶段:周代始见于《关尹子》《庄子》,指具体江河湖泊
- 泛指阶段:汉代扩展为四方各地/山林草野(首见《汉书》)
- 虚指阶段:魏晋后与"庙堂"相对,成为隐逸意象(陶渊明)
言说语境的转换,从最初的哲学文本、历史文本,递变为文学文本。
本文旨在以单个词语在唐宋时期可能的用法差异为切入视角,探讨学界由来已久的学术命题,即“诗分唐宋”。
通过构建共现矩阵以探讨唐宋两代“江湖”诗学内涵的转变,通过提取地名进行GIS呈现来揭示唐宋“江湖”诗的地域书写特色。
一、言说场域:唐宋诗歌与“江湖”场景
- 唐宋时期水运发达,城市多分布在运河沿线,在此背景下。唐宋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频繁以“江湖”入诗。
- 江湖与什么有关?共现矩阵分析
- 提取《全唐诗》和《全宋诗》中含有“江湖”的诗歌
- 《全唐诗》中241首
- 《全宋诗》中3,083首
- 使用Python对所得诗歌进行分词、去停用词等处理后,构建共现矩阵
- 根据结果按边的权重值《全唐诗》大于5、《全宋诗》大于30筛选,导入Gephi软件制作共现图。
- 提取《全唐诗》和《全宋诗》中含有“江湖”的诗歌
- 典型现象
- “故人”赠别与“江湖”想象
- 与“江湖”共现次数最多的是“故人”,在《全唐诗》和《全宋诗》中的频数分别为12和111。
- 离别易生江湖渺茫之感,更增相见无期的萧索愁绪,这是一个从景观感知上升到文学意境的过程,此时的江湖往往多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广泛使用虚指隐居之地的含义,表达诗人归隐的意愿。
- 例: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苏轼《别黄州》
- “平生”之叹与“江湖”之思
- 唐宋诗中与“江湖”共现较多的词为“平生”,在《全唐诗》中共现11次,《全宋诗》中共现160次。
- 此时的“江湖”多蕴含飘零之感或渔隐之思,这种情绪在贬谪的境况下尤为明显。
- 例: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之三五、赵嘏《东归道中二首》、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王安石《青青西门槐》、苏轼《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藉田》
- 与唐诗不同,宋诗中“岁月”“十年”等时间词与“千里”“万里”等空间词频繁共现。
- 宋人写诗往往有意识将时间名词与“江湖”放在一起,营构出时空交错之感,“岁月”“十年”与“江湖”在《全宋诗》中的共现频次分别高达102次和100次。
- 宋代诗人尚理、重修身,具备强烈的时空意识。
- 例:黄庭坚《寄黄几复》、苏轼《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一、陆游《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
- 宋人“江湖”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同样也表现在“千里”“万里”等空间量词的频繁出现,二者与“江湖”的共现频次分别为113和110(占比分别约为3.67%、3.57%,而在《全唐诗》中二者仅为7次,占比约2.90%)。
- 例:刘敞《驯燕》、苏轼《次韵马元宾》
- 宋人写诗往往有意识将时间名词与“江湖”放在一起,营构出时空交错之感,“岁月”“十年”与“江湖”在《全宋诗》中的共现频次分别高达102次和100次。
- “故人”赠别与“江湖”想象
二、主题取向:唐宋诗人与“江湖”书写
- 唐宋哪些诗人使用“江湖”的频次更高?这些诗人在使用时较多选择“江湖”哪一层次的指涉义?
- 将《全唐诗》《全宋诗》中所有提到“江湖”的诗人按创作数量排序,发现唐代共有93人、宋代588人,综合考虑唐宋“江湖”诗歌创作数量和占比,排名前20的诗人及创作情况如表1所示。
-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戴叔伦、杜牧、赵嘏、罗邺、李频、张九龄、张乔、储光羲、李中
- 杜甫:习用“江湖客”(漂浮在江湖上)和“江湖兴”(闲适隐逸)
- 白居易:表达泛舟湖上的潇洒,不以“江湖”为意的自若,或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戴叔伦:寄赠送别语境,2首表示归隐,其余皆用本义或泛指义。
- 杜牧:往往与时间名词搭配使用。
- 赵嘏:即便诗中“江湖”用前义,但整首诗仍是表达若有似无、聊以自慰的归隐意向,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的矛盾心理。
- 罗邺:全用“四方各地、山林草野”之意,表达自己累举不第、漂滞江湖的凄凉之感。
- 李频:均为交游之作,表达归隐与四方之意。
- 张九龄:2首使用“隐居之地、归隐之意”的“江湖”义,其余使用泛指义。
- 张乔:2首使用“江河、湖泊”的本义,描摹自然山水。
- 储光羲:2首使用“江河、湖泊”本义。
- 李中:其“江湖”常与“鸥鹭”意象搭配,象征自由与隐居。
- 宋代诗人:严羽、乐雷发、苏过、吴惟信、章甫、叶茵、杨时、孔武仲、吴则礼、许景衡、刘敞、戴复古
- 严羽:基调悲凉,11首诗全用“四方各地、山林草野”之意,表达漂泊不定之感。
- 乐雷发:8首使用“四方各地、山林草野”之意,则多与“岁晚”“尘”等词语搭配使用。
- 吴惟信:是令他魂牵梦绕的疏阔之地。
- 章甫:多表达流落未归的惆怅,使用“四方各地、山林草野”的在野之意。
- 叶茵:多萧散自适的隐居之乐,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旨趣。
- 苏过:是辗转漂泊、身在其中的“江湖”,他在诗中常自称“江湖人”。
- 杨时:是实指的“江湖”,目之所及,触手成诗,也是闲暇时偶发的渔隐之思,但相比其他诗人,渴盼之情显然不够热烈。
- 孔武仲:仕与隐一直是他心中矛盾的点,他笔下的“江湖”较之他人增加了几分无奈。
- 吴则礼:多作于暮年,毫不避讳衰老迹象的书写。
- 许景衡:季节关联性较强,常在秋日。
- 刘敞:表达隐居之意的有35首,使用“江河、湖泊”本义17首,“四方各地、山林草野”泛指义8首。
- 戴复古:几无对隐逸闲适的向往,更多的是被动流落、滞留的疲倦、落魄和寂寞。
- 唐宋写及“江湖”较多的诗人中,盛唐诗人杜甫、白居易更多使用隐居义(占二人“江湖”诗比例分别约为82%和58%),张九龄、储光羲使用隐居义与“江河、湖泊”本义各占一半;中唐诗人戴叔伦使用“江湖”多层含义;晚唐诗人杜牧、赵嘏、罗邺、李频、张乔、李中等人的“江湖”诗均使用隐居与四方义。入宋后,诗人多在诗中广泛使用“江湖”的实指义、泛指义和虚指义,且诗人书写“江湖”常有强烈的时序与年龄意识,如“岁晚”“秋”“暮”“老”等。
三、空间指向:唐宋“江湖”诗的地域特色
- 创作主体诗人、构成文本指向的外部空间、文本内部主题,构成三元互动关系。
- 将“江湖”诗中出现的地点进行自动提取和人工筛选,再导入QGIS软件实现可视化呈现并进行统计分析。
- 《全唐诗》中与“江湖”共现最多的地点集中在:江南道(隶属地点出现21次)、岭南道(12次)、关内道(12次)、河北道(11次)、山南道(11次)等处。
- 《全宋诗》中与“江湖”共现最多的地点集中在:永兴路(隶属地点出现73次 )、荆湖北路(62次)、两浙东路(49次)、峡路(43次)、广南西路(42次)等处。
- 地点分述
- 江南道
- 杜甫的诗歌中涉及战争、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等严肃的主题
- 白居易的诗歌则更注重描绘闲适的生活场景和个人情感
- 两浙东路:表达诗人想要归隐的意愿
- 岭南:与贬谪的悲观情绪相反,唐代“江湖”诗歌里的“岭南”书写多与赞誉之辞有关
- 广南西路:诗歌多涉及个人浮沉与国家命运等主题
- 关内道(长安):表现了诗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或表达诗人远离长安的失意
- 永兴路(长安):往往借以抒发适意之怀
- 江南道
- 结论
- 《全宋诗》中与“江湖”共现最多的几处地点,除荆湖北路外,与《全唐诗》多有重叠,但因创作主体的不同,具有相同外部空间指向的文本往往表达不同的内部主题:指向江南空间的“江湖”诗里,唐代诗人更多地表现出对入世的关切,而宋代诗人往往表达出世隐居的意愿;指向岭南空间时,唐人并不着意贬谪,而宋人则多借以表达不幸的人生遭际;指向长安时,唐代诗人往往表达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而宋代诗人在“江湖”与“长安”的两相抉择中更显旷达。
- 入宋后,“江湖”一词的使用含义更为广泛,所涉地点受诗歌数量影响呈数倍增长,指向空间更为辽阔,出现了新的书写高峰——“荆湖北路”地点数量位居第二,且时间和空间意识更加强化,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较之唐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