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HY
- 为什么要用双链笔记?
- 从文档树到双链笔记
-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 少数派 (sspai.com)
- 层级结构的问题
- 分类体系是一维标准,无法实现有多种分类的情况,无法方便地调整和更改。很难实现分类的 MECE 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 层级地查找文件不方便
- 严格地层级结构不利于激发灵感,发现笔记之间的有趣关联
- 层级结构和扁平化的卡片盒,各有适用范围
- 在还没有充足积累的阶段,更需要的是进行系统训练,建立「知识体系」。
- 只有在长期积累之后,才能形成对知识和话题的直觉。这是一个从积累向输出转型的阶段。在输出阶段,所有内容主要围绕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而话题并不像学科,有着严格的层级分类,是扁平化的组织。但其实,这些内容也同样是知识体系、某个层级下的一个知识块。
- 卢曼的卡片并非无层级结构,而是非常明显的层级结构。只不过由于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层级结构都是用层级目录实现的,而忽视了卢曼其实是用卡片编号来实现层级结构。——不能把 Roam 等同于卡片化笔记法的数字实现。由于过分强调自动反向链接的技术功能,手动编码、分类的价值反而遗失了。
- 而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笔记之后,不管是基于哪种组织方式,我们终究要自己设计更细粒度的、更结构化的笔记结构。结构绝不会自发生长出来,只有思考才能设计出来结构。这是任何技术都不能取代的。
- 双链笔记的作用
- 笔记库作为系统的层面:方便的信息跳转:穆罕默德向山走去,而我们叫山过来
- 记作为个体的层面:层级化的 daily note
- 双链笔记与心理学
HOW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