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本位
定义
“字本位” 就是把 “字” 看作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
“只有成为音义关联基点的结构单位才有资格成为一种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它的特点是‘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一一对应。
关于“字本位”,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徐通锵提出的“字本位”理论;二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法国学者白乐桑提出的“字本位”教学法。
- 徐通锵的 “字本位” 理论:在西方语法分析体系与汉语不贴合的背景下提出,立足于汉字表意特点,通过汉字研究更高层级语言单位,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陆续发表论文阐述。
- 白乐桑的 “字本位” 教学法:1989 年在与张朋朋合著的教材中提出,以常用汉字为教学重点,能让学生短时间提高词汇量,其教材在欧洲有一定影响。
理论背景
- 汉语研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本位理论,如马建忠 《马氏文通》的 “词(类)本位”、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的 “句本位”、朱德熙 《语法讲义》等的 “词组本位” 以及邢福义《汉语语法学》的 “小句本位” 小句中枢说等。而 “字本位” 理论的提出,是学者们在对汉语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后,认为汉语与印欧语不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应当摆脱西方语法理论的束缚,以汉语自身特点为立足点进行研究的结果.
依据与特点
- 汉字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潘文国认为汉字除了能记载语言外,本身就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是汉人的第二语言。如象形字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摹,形声字的形符体现古人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和认识.
- 字的多义性与基础性:王力指出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需将词的构成部分拆开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理解其整体。 例如 “国家” 一词,“国” 和 “家” 都有各自的含义,组合起来形成 “国家” 的整体意义.
- 字与词的区分难度:吕叔湘提到在汉语中现成的是 “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组,汉语里的 “词” 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各方观点
- 核心观点
- “字” 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徐通锵认为在汉语中,“字” 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应将其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与印欧语系中以 “词” 为基本结构单位不同,汉语的 “字” 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与客观世界紧密相连,是汉人认知世界的基本单位之一。例如,象形字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形声字的形符也体现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和认识
- “字” 的三位一体性:提出 “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意义单位)” 的对应格局,强调 “字” 在语音、语义和语法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即一个汉字通常对应一个音节,同时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这与印欧语中词的音义关系有所不同。如 “山” 字,读音为 “shān”,代表了自然界中 “山” 这一具体的概念,并且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山” 字也可作为独立的单位来运用,如 “高山”“山水” 等词语都是以 “山” 字为基础组合而成的
- 反对者观点:
- 彭泽润认为字是文字单位,词是语言单位,两者位于不同的体系之中,且字的多义性违背了科学术语单义性的原则,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此外,方言之间、古今汉语之间存在差异,不能用一个系统来涵盖,字本位也容易把不成词语素当成词.
- 陆俭明认为 “字本位” 的好处未得到充分说明,且没有真正解决词和词组的切分问题,只是掩盖了这一问题,语言分析的重点应是句法,而基本的结构单位应当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语素.
- 对现代“字本位”理论的讨论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