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以下来自《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
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逗号的误用
-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应当用分号,而误用了逗号。
例如: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要靠理论来指导。
修改:
“来源于实践”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
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应当用顿号,而误用了逗号。
例如:
笑声,歌声,嬉闹声响彻了山谷。
修改:
“笑声,歌声,嬉闹声”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
不该停顿的地方用了逗号。
例如:
总之,这部文集,触及了当代一系列重大的学术问题,相信有心的读者,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修改:
“读者”后面不应有停顿,逗号应删去。 -
该停顿的地方没有用逗号。
例如:
我在武汉听了毛委员演说三个月之后又在郑州听到谭延闿对湖南农民运动的恶毒攻击…
修改:
“演说”与“之后”后面都应有停顿,应在它们后面加上逗号。 -
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应当用冒号,而误用了逗号。
例如:
我一面按照他的指示挖战壕,一面想,总司令身经百战,这一仗一定会打胜的。
修改:
“一面想”为提示性话语,其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二、顿号的误用
-
表示概数的两个连用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隔开。
-
并列成分之间有关联词或其他起联结作用的词联结时,该联结词前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
①由于商品供求往往随着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客流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采购者应当及时把握需求。
修改:
“不同季节”与“不同客流成分”之间有关联词“甚至”联结,两者之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②他也不得不继续办下去,或亲自签批、或指示下属领导。
修改:
“或……或……”联结的是选择性的并列结构,第二个“或”前的顿号应改为逗号。**类似用法的关联词还有:“以及”、“并(并且)”、“尤其(尤其是)”、“还有”、“特别是”等。**这些词前一般都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
并列成分中又有另一层次的并列成分时,不能都用顿号,否则就混淆了结构层次。
例如: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禁毒决定,对制造、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原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修改:
“制造、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原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这三个短语为并列关系。由于这三个短语内部又有并列关系,使用了顿号,因此这三个短语之间应该用逗号,不能再用顿号。②请将此文抄报市委副书记杨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小华、副市长吴一用等领导同志。
修改:
三位市党政领导人的名字构成第一层并列关系,林小华部长的两个职衔为第二层并列关系。两个层次都用顿号造成了层次混乱,应改为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即林小华部长的两个职衔之间用顿号,其余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③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谢希德同志昨日不幸逝世。
修改: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与“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是同位并列关系,构成第一层次,而“物理学家”与“教育家”也是并列关系,是第二层次。为清楚标示这两层关系,应将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④我们要重点发展中药加工成套设备,改变中药切片、制片、针剂、膏、散、丸药的加工所存在的落后状况。
修改:
“中药切片、制片”“针剂、膏、散、丸药的加工”为第一层并列关系,而“切片”与“制片”为第二层并列关系,“针剂、膏、散、丸”也为第二层并列关系。为明确标示这两层关系,应将第一层关系之间的停顿改为逗号,即“制片”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
非并列词语间误用顿号。
例如:
①入冬以来,丰台区公安分局先后共查获非法制造、贩运、禁放烟花爆竹的治安案件八起。
修改:
“非法制造”“贩运”为并列关系的词语,“禁放烟花爆竹”是这两个词语的宾语,不能与它们构成并列关系,其前顿号应删去。②宛南华侨新村位于徐汇区、中山南二路与宛平路交会处,是整个宛平新村的组成部分。
修改:
句中“徐汇区”与后面的“中山南二路与宛平路”具有领属关系,中间不能用顿号。 -
没有停顿的并列词语间误用了顿号。
例如:
①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修改:
“牛”和“马”之间不需要停顿,顿号应删去。②在村口支锅搭灶卖个烹、炒、煎、炸什么的。
修改:
“烹”“炒”“煎”“炸”之间不需要顿号,直接连用即可。 -
表示缩略的两个相连数字之间应该用顿号而未用顿号
例如:
小学三四年级 五六月份 四五号泊车位
修改:
以上三例中的两个相邻数字都不是表示概数,而是缩略结构,指三年级和四年级、五月份和六月份、四号泊车位和五号泊车位。两个数字间应加上顿号。
正确示例:
小学三、四年级 五、六月份 四、五号泊车位 -
表序列的词语、字母或数字后面误用了顿号
例如:
第一、第二、首先、其次、……
修改:
这里的顿号应改成逗号。(一)、(二)、⑴、(2)、(3)、①、②、③、……
修改:
这些序列数字都加了括号(或圆圈),不必再加顿号,应去掉顿号。
正确示例:
(一)(二)⑴(2)(3)①②③……1、2、3、A、B、C、I、II、III、……
修改:
这里的顿号应改为下脚圆点号(即“.”)。
正确示例:
1.2.3.A.B.C.I.II.III.……表序列的数字“一、二、三、……”
注意:
用顿号,不能用逗号,或者空一字格,也可不用顿号。
正确示例:
一、二、三、…… 或 一 二 三 …… -
并列使用的引号之间、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一般可省略 。如果一连串的词语都是用引号括起的,按道理是应该加上顿号的。可是形式难看,而这些引号也附带着有隔断的作用,因此一般的习惯就把这些顿号去掉了。
但书名号后面若有括注成分等,顿号则不能省略。例如:
-
引号之间:
①从古至今,“草”一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一个词,不过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并不高,像“草民”“草命”“草台班子”“草菅人命”等带有“草”的词语就反映出人们的这种心理认识。
说明:
引号之间可加顿号,为紧凑起见,也可去掉顿号。 -
书名号之间:
②《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说明:
书名号之间可加顿号,为紧凑起见,也可去掉顿号。 -
书名号后有括注成分: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④那时几个熟人都在编文学杂志,在《作家》(孟十还主编)《译文》(黄源主编)《文学月刊》(靳以主编)之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也创刊了。
说明:
例③、例④的书名号之间加了括注成分,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不能省,否则会造成混乱,不便阅读。
-
三、分号的误用
-
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和逗号,不能用分号。
例如:
①《雷雨》中的人物对话;《红楼梦》里的心理描写;《水浒传》中敌事情节的铺叙都极富特色。
修改:
分号一般用来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不用于单句中。例①中的3个并列词组在句中作主语,分号应改为逗号。 -
应该用句号断开的两个独立的句子间误用分号。
例如:
这样的豪言壮语,究竟出自谁人之口呢?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它是赤裸裸的反马克思主义谬论。
修改:
“林彪”后面的分号应改为句号,因为此分号前后为两个独立的句子。 -
非并列关系的分句间误用了分号。
例如:
①去年12月13日,在河北省香河县公安局的配合下,通州区公安局破获了盗窃高压电线路铁塔塔材的案件;抓获犯罪分子二十余人。
修改:
例①是承接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②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修改:
例②是递进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
四、问号的误用
问号主要用于表示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和反问句)末尾的停顿。问号的误用主要表现为将非疑问句误认为是疑问句,尤其是带有疑问词或疑问结构的句子。
-
带有疑问词或疑问结构的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例如:
①至于谁来当我们的处长?目前尚无从知晓。
修改:
句中的“谁来当我们的处长”虽然是一个带疑问词的句子成分,但整句话为陈述语气,并非疑问句,问号应改为逗号。②他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修改:
“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虽然是疑问结构,但整句话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③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修改:
“是……还是……”是疑问结构,但整句话为陈述语气,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④据张国宾交代,和他一起在金谷大厦住的,有一些很有钱的“朋友”。天知道张国宾此时是不是又在吹牛皮?
修改:
“是不是又在吹牛皮”虽然是疑问形式,但整句话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⑤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这个秘密没有?
修改:
“不知道……没有”表达的是陈述语气,而非疑问语气,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
表示强烈疑问时,问号与叹号的位置错置
例如:
发生了这么重大的事故!作为一校之长,你难道没有责任!?
修改:
表示强烈疑问的句子首先应是疑问句,因此问号应在前,叹号在后。
正确示例:
发生了这么重大的事故!作为一校之长,你难道没有责任?!
五、冒号的误用
冒号的作用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冒号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引文中间的插入语(通常为“某某说”)后面误用了冒号
例如:
“不做生意?”翁亮说:“不做生意打那么多长话?鬼才相信,你一定是在做大生意!”
修改:
此处的“翁亮说”为插入语,并非提示性话语,其后应使用逗号,而非冒号。 -
在没有停顿的地方用了冒号
例如:
①我跳下车来,说了声:“忠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
修改:
“说了声”后面的冒号应删去,同时删除“再见”后的叹号,在引号后加逗号。
正确示例:
我跳下车来,说了声“忠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②同来的人有:李大民、张小美、林莉华等。
修改:
“有”后面不应有停顿,冒号应删去。③厂领导及时提出:“以强化管理抓节约挖潜、以全方位节约促成本降低、以高质量低成本开拓市场增效益”的新思路。
修改:
“提出”指向的是宾语“新思路”,其后不应有停顿,冒号应删去。 -
在一个句子里出现了两重冒号
例如:
也还有另一种观点:当作品涉及某些阴暗现象的时候,有的同志会说:“你写的现象虽然是真实的,但要考虑文艺的党性原则。”
修改:
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出现两重冒号,第一个冒号应改为句号。 -
该用冒号的地方没有用冒号
例如:
①企业长期亏损,出路只有一条,改革。
修改:
“出路只有一条”为提示性话语,其后应该用冒号。②前锋线上派出了上届西班牙大赛时为夺冠立功的三名前锋,罗西、孔蒂和阿尔托贝利。
修改:
“三名前锋”为提示性话语,其后应该用冒号。 -
冒号与比号混用
例如:
①地图比例尺 1:300000
修改:
“1:300000”中的冒号应为数学符号比号(居中对齐)。
正确示例:
地图比例尺 1∶300000②早餐时间:7∶30
修改:
“7∶30”应为7:30。表示时分秒之间的间隔用冒号(位于字的下标),不用比号。
正确示例:
早餐时间:7:30 -
起解释说明作用的冒号与“即”同时出现
例如:
脑海中闪过一个带有几分哲理性的问题:即群山与高峰的关系。
修改:
冒号与“即”所起的作用相同,二者不必同时出现。可以删去“即”,或改冒号为逗号。
六、引号的误用
-
整句引文,句末标点未置引号内
例如:
俗谚云:“惊蛰多栽树,春分犁不闲”。
修改:
“惊蛰多栽树,春分犁不闲”为整句引文,句末的句号应置于引号内。 -
局部引文,引文末尾的标点未置引号之外
例如:
①据当时《力报》总编辑冯英子的回忆,那个周处长“是一个嗅觉很灵的猎犬,他老是伸长鼻子,这里嗅嗅,那里闻闻,鸡蛋里也要找出骨头来才算罢休。”
修改:
局部引文,“罢休”后面的句号应置于引号之外。 -
应加引号的地方未用引号
(1) 带有特殊含义(或修辞用法)的词语未加引号
例如:
①自私、不听从合理的指导、没有自尊心,都是性格上很大的弱点。这些弱点都是老牌的慈母送给她们孩子的恩物。
修改:
“慈母”和“恩物”都带有贬义,应加上引号以引起读者注意。②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修改:
“之”在此语境中表示弯弯曲曲,是修辞用法,应加引号。③然而,她还感到遗憾,总觉得有两个“是”字没有唱好。
修改:
“是”在句中指的是唱词里的字,应加引号。(2) 行文中论述的对象未加引号
例如:
①认知一词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来又用于哲学,表示“识”的意思。
修改:
“认知”是论述对象,应该加引号。 -
不该用引号的地方用了引号
(1) 间接引用的文字加了引号
例如:
牛大水说,“他父亲来过这里,在这打过一场恶仗”。
修改:
引号里的句子实际上是对牛大水所说的话的转述,属间接引用,不能加引号。若改为直接引用,需调整人称和标点。(2) 非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了引号
例如:
①这本书写得还是太“赶”了,它的每一部分几乎都是“急就章”。
修改:
“赶”和“急就章”在这两个语境中都是一般用法,不必加引号。- 不作为独立句子来用的引文,其末尾原有的问号和叹号引用时未保留
例如:
①在护国寺街西口和新街口没有一个招呼“西苑哪?清华哪”的。
修改:
“清华哪”应保留问号,且应放在引号里面。
正确示例:
在护国寺街西口和新街口没有一个招呼“西苑哪?清华哪?”的。
②所以,先前是刊物的封面上画一个工人,手捏铁铲或鹤嘴锹,文中有“革命!革命”“打倒!打倒”者,一帆风顺,算是好的。
修改:
第二个“革命”和第二个“打倒”也应加上叹号,并放在引号里面。
正确示例:
所以,先前是刊物的封面上画一个工人,手捏铁铲或鹤嘴锹,文中有“革命!革命!”“打倒!打倒!”者,一帆风顺,算是好的。 - 不作为独立句子来用的引文,其末尾原有的问号和叹号引用时未保留
-
连续引用几个段落时,每段都用了完整的引号
例如: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残存的文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修改:
每段都用完整的引号会让人误解为以上三段引文为非连续性引文。正确用法是:在每段开头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的结尾用后引号。也可以只在第一段开头用前引号,最后一段结尾用后引号。
7.第三层引用用了单引号
例如:
(若璩)尝语弟子曰:曩在徐尚书府夜饮,公云:“今晨值起居注,上问:‘古人言,‘使功不如使过’,语自有出处。当时不能答。”
修改:
句中“使功不如使过”为第三层引用,应该用双引号。
七、叹号的误用
-
该用句号和问号的地方误用了叹号
例如:
① “怎么吃饭没花粮票!”她闷闷地问道。
修改: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用问号。如果带有强烈感情,可以用问号和叹号并用,但顺序应为问号在前,叹号在后,因为表达强烈感情的疑问句首先仍是疑问句。
正确示例:
“怎么吃饭没花粮票?”她闷闷地问道。
或:“怎么吃饭没花粮票?!”她闷闷地问道。②对烧伤面积达93%的王德林,有的医生就觉得是无法挽救的!
修改:
这个句子虽带有感情,却只是个一般的陈述句,句末要用句号,不能用叹号。 -
句子内部误用叹号
叹号是句末点号,有人喜欢在叹词和语气词后面使用叹号,而不考虑这些叹词是否独立成句,或语气词是否位于句末。这种误用会导致句子结构混乱。例如:
①哇!这地方真美!
修改:
“哇”是句首叹词,并未独立成句,其后的叹号应改为逗号。
正确示例:
哇,这地方真美!②祖国壮丽的河山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游子的心。
修改:
“啊”是句中语气词,“祖国壮丽的河山啊”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因此“啊”后的叹号应改为逗号。
八、书名号的误用
1.书名号使用范围扩大化
书名号主要用于表示文化精神产品的名称,如书名(包括篇名)、报纸名(包括版块、栏目名)、期刊名(包括栏目名),以及其他精神产品(电影、戏剧、乐曲、舞蹈、摄影、绘画、雕塑、工艺品、邮票等)的题目。
非文化精神产品(如物质产品名、商品名、商标名、课程名、证件名、单位名、组织名、奖项名、活动名等)不应使用书名号。
例如: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桑塔纳》轿车 颁发《身份证》
填报《职工下岗登记表》 《康佳杯》音乐电视大赛 荣获《百花奖》
《商业英语速成班》招生 《第十届全国书市》开幕 《’99中国油画艺术展》开幕 办理《营业执照》 开设《小说艺术研究》课程
修改:
以上各例中的书名号都是讹用,应改为引号或其他适当的标点符号。
- 丛书名的书名号与引号使用问题
丛书名一般可使用书名号,也可使用引号。但具体使用时需注意以下规则:
- 丛书名称为一个词的,要连同“丛书”一词加书名号(或引号)。
- 丛书名称为词组的,“丛书”一词应置于书名号(或引号)外。
例如:
《五味》丛书 (“五味”丛书)
《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
修改:
以上两个例子均为讹例,应改正为:
《五味丛书》(“五味丛书”)
《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
建议:
我们建议优先使用书名号,理由如下:
-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丛书也是书的一种,属于文化精神产品系统的一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应保持一致性。
-
权威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在释义“丛书”时,所举的例子均使用了书名号。这反映了认识上的一致性。
-
书名号里面的名称应与实际名称一致
书名号内的名称必须与实际文化精神产品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即为误用。
例如:
《解放军》报 《东方》丛刊 《海外星云杂志》 《人民邮电报》
修改:
以上用例皆为讹例,应改为:
《解放军报》 《东方丛刊》 《海外星云》杂志 《人民邮电》报
说明:
书名号的使用目的是将文化精神产品名称与一般词语区分开来,便于理解。如果不用书名号也不会引起混淆,也可以省略书名号。
九、括号的误用
-
句内括号放在了句外
句内括号应紧跟被注释的内容,位于句中而非句末。如果括号被放在句外,则会导致注释对象不明确。
例如:
新桂系批评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认为“中国除武装抵抗日本的侵略外,决无第二条死里求活的出路”。(《南宁民国日报》1936年6月9日)
修改:
此句的括注是注释引文的,应紧跟引文,放在后引号和句号之间。 -
句外括号放在了句内
句外括号用于注释整个句子,而不是某个词语或短语,因此括号应置于句号之外。如果括号被放在句内,会造成逻辑混乱。
例如:
这一带岩石较为破碎,地震较多,致使河(沟)床坡降加大,山坡陡峭,而且夏季暴雨很多,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修改: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是注释全句的内容,而非注释最后一个分句,因而括号应置于句号之外。 -
括号离开了被注释的文字
括号必须紧贴被注释的内容,否则会让人误解其注释的对象。
例如:
①此谕旨颁于康熙十七年三月(1678年),内容为整饬海疆事宜。
修改:
“1678年”是括注“康熙十七年”的,应紧跟被注释的内容,置于“三月”之前。
②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汉书•匈奴传》)。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做自己的苑囿。
修改:
“《汉书•匈奴传》”括注的是“草木茂盛,多禽兽”,应紧跟其后。
十、省略号的误用
- 省略号衍用
在引用时,如果省略部分没有特殊需要标明,则不必使用省略号。滥用省略号会导致冗余和不必要的歧义。
例如:
一位女大学生对布源说:“我并不指望您给我回信,只希望有人听我倾诉……”另一个女孩也说:“……深宵里拥被而坐,与你说话,从未打算要你解答问题,仅仅想开口低语一番。”
修改:
句中的两个省略号都应删去,因为没有省略的内容需要标明。
- 省略号前后保留了顿号、逗号、分号
省略号前后一般不应保留顿号、逗号、分号等点号,但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可以保留。
例如: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那壮丽的廊柱,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绚丽的图画。
修改:
句中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都应删去。
例外情况:
如果省略号前是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则允许保留。
例如:
不受制约的权力将产生腐败现象。但是,谁来制约?谁来监督?谁能制约?谁能监督?……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说明:
此处省略号前的问号可以保留,但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加点号。
- 省略号与“等”“等等”“之类”并用
省略号与“等”“等等”“之类”功能相同,不能同时使用。两者在标明列举省略时有区别:省略号是书面符号,只能看不能读;在需要读出来的地方(如讲话稿)要用“等”“等等”“之类”,不能用省略号。
例如:
①宋庆龄、茅盾、周建人……等,都热心为本书撰稿和改稿。
②在另一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力,如飞机、火箭、电视、计算机……等等。
③春花什么都没带,所需的日用杂品全都是娟姐到小卖部替她买来的:热水瓶、脸盆、毛巾、香皂、镜子、剪刀……之类。
修改:
例①的“等”和逗号、例②的“等等”和句号、例③的“之类”和句号都应删去。如果保留“等”“等等”“之类”,就要删去省略号。
- 形式不合规定
省略号的形式需符合规范,常见错误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省略号只有 3个连点(…或...)。
出现 12 个连点(诗行、段落的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号,但仍需规范)。
使用 6 个下脚点(......)
规范形式:
省略号应为占两个汉字位的6个居中连点(……)。
十一、破折号的误用
1.破折号衍用
在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时,破折号前后所指范围必须相当(或完全相当)。如果范围不一致,则属于破折号衍用。
例如:
①这一切,使人们想起了解放前——1937年大旱50天,赤地千里,四出逃荒的悲惨往事。
修改:
“解放前”所指范围大,“1937年”所指范围小,二者范围不一致,不能用破折号。破折号应改为“的”。
②它既不是汽油,也不是酒精,而是金属——镁或铝。
修改:
此句根本不需要破折号,直接删去即可。
- 该用其他标点符号的地方误用了破折号
破折号与括号、省略号、间隔号等标点符号的功能不同,不能混用。
例如:
①《李自成——巾帼悲歌》是尤小刚执导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修改:
《巾帼悲歌》是《李自成》中的一集,破折号应改为间隔号。
②一个士兵惊惶失措地跑进来向戒严司令报告:“不——不好了!工人冲了进来,挤上楼梯来了。我们用枪也拦不住。”
修改:
此句表示说话慌乱、断断续续,应用省略号,而非破折号。
③在亲人金珠玛米——解放军——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修改:
“解放军”是对藏语“金珠玛米”的意译,破折号应改为括号。
- 该用破折号的地方没有用,或用了其他标点符号
破折号用于引出解释说明、补充说明等内容,若该用破折号而未用,或用了其他标点符号,则会造成语义不清。
例如:
①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修改:
“合成车间”就是“叶绿体”,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中间不能用逗号,应该用破折号。
②这就是王倩;丽丽的妈妈;张明的爱人;师大的老师。
修改:
“王倩”和“丽丽的妈妈”“张明的爱人”“师大的老师”指的是同一个人,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中间应该用破折号。“王倩”和“丽丽的妈妈”之间用了分号,会导致读者误解为四个人。
③计算机科学的另一个实用分支情报检索中,语言学的问题更具体。
修改:
“计算机科学的另一个实用分支”就是指“情报检索”,两者中间应加上破折号。
- 破折号误为一字线、两个一字线、四个半字线或下画线
破折号的形式必须规范,不能用一字线(—)、两个一字线(——)、四个半字线(----)或下画线(_)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