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
定义
共时视野下的不同领域对词汇化的定义: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 (概念化,建议称之为词化)
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将概念转化为词的方式,即不同的词汇化方式。eg. Talmy(1985、2000)通过跨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对某一特定的运动事件类型所进行的词汇化方式不同,故此可分为:
卫星框架语言:概念要素“运动”“方式”常结合在一起词汇化为一个单独的V词根或词位,概念要素“路径”用其他成分独立表示出来。
动词框架语言:概念要素“运动”“路径”常结合在一起词汇化为一个独立词位,但“方式”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
历时视野下的、董书所讨论的词汇化定义
是指从非词汇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
与双音词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词汇化现象。
词汇化与语法化在变化的机制和过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词汇化与语法化词汇化與語法化類似,都是語言單位從理據清晰到理據模糊、從分立到融合的變化。雙音詞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词汇化的過程。
词汇化与构词法
- 词汇化的研究是关于词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是从历史材料中寻找词形成的源头。而构词的研究是从共时角度,利用特定的语法规则创造新词,没有语源的问题。
- 其次,两种途径产生的新词性质不同:构词过程可以类推并具有高度能产性,例如“化”,但词汇化过程不具有类推性和能产性。
双音词的历史来源
双音词有三类主要历史来源,
- 一是从短语降格而来,词与短语,例如“首飾”源自“頭上的裝飾品”。
- 其中,从短语降格而来的双音词最多。短語如何词汇化成雙音詞?
- 語音方面,需要滿足雙音節的音律要求。
- 句法方面,短語的句法特性需要逐漸弱化,例如黏合式偏正短語中的修飾語可以單獨參與構成並列結構,但词汇化後則失去這種特性。
- 語義方面,短語的意義需要發生抽象化或專指化,例如“陶冶”從指具體的動作行為引申為指抽象的感染或影響。
- 其中,从短语降格而来的双音词最多。短語如何词汇化成雙音詞?
- 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例如“可以”源自助動詞“可”和介詞“以”的組合。
- 當句法結構中的語法成分功能逐漸弱化或喪失時,該結構就可能固化成詞。例如,名詞化標記“所”的功能衰落後,一些“所”字結構就固化為詞,如“所以”。
- 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 例如“因而”源自表示“乘勢”的動詞“因”和連詞“而”的組合。
- 當跨層結構處於一個特定的高頻句法構式中,且該結構是構式中的關鍵成分,能夠激活整個構式的意義時,就可能词汇化成詞。例如,“否则”在“X,否则Y”的構式中词汇化成連詞。
词汇化的原因
- 认知方面
- 组块化
- 双音词的衍生是一个从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语句环境中实现的。人脑理解语句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极大地依赖于短时记忆:一个句子没有结束之前,听话者必须尽量地暂时记住前面所听到的语词。但是,听者如果一心记住前面说过的语词,那么要记住的词会很快超过人脑短时记忆能力的限度——七个左右。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chunking)
- 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当构成一个句法单位或者虽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词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们看作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而不再对其内部结构作分析,这就使得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最终导致双音词从旧有的句法构造中脱胎出来。由此可见,高的使用频率是句法结构演变为双音词的一个先决条件
- 隐喻和转喻: 使语言形式的透明性和组合性减弱,为词汇化奠定语义基础。
- 组块化
- 语用方面
- 语境义的被吸收
- 社会文化的变动,新事物的产生
- 语言接触:外来语的影响
词汇化的等级(程度)
Packard(2000)在《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的研究》
如果一个词的成分仍保持其语义和语法信息的明晰性,并大体上仍可使用语法解释,这个词就属“弱词汇化”词;如果一个词的成分语义和语法信息已变得晦涩,这个词就属“强词汇化”词。
判断词汇化程度有两个标准:一是语义的凝固程度,一是语法信息的保留程度。
Packard区分了五种词汇化范畴:
1。常规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仍完全保持其语义、语法上的独立身份,如:“吃饭、爬虫”。
2。隐喻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已失去其原始意义,而获取了某种相关的、比喻的或隐喻的释义,它们间的语法关系却仍保持着,如:“吃醋、火车”。
3。弱语义词汇化,对此范畴内的词的构成成分意义的认知需要在历时的层面上进行,因为在共时层面上,联系整个词的意义,其各成分甚至连隐喻义都没有了,如:“千张、问世”。
4。弱语法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对整个词的(完全的或隐喻的)语义构成所起作用仍然可见,但它们与整个词及其相互间的语法联系已不复存在,如:“壁挂、学究”。
5。完全词汇化,此范畴词汇化程度最高,属于此范畴内的词的内部结构关系及其构成成分的原始意义都已变得完全晦涩,如:“花生、物色”。
我们认为:所谓词汇化程度的研究其实质是对词理据性的研究,分析的是语素结合成词的语义结构。王宁(1999)对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语素结合的语义结构提出三种模式:直接生成、半直接生成、非直接生成。@王宁: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及其语义组合模式#3、本源双音合成词的鉴定法与语义组合模式。
董秀芳:
漢語雙音詞作為一個原型範疇,內部成員有著不同的詞彙化程度,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存在單音同義詞,但組成成分不可換序。
- 第二階段:组成成分不能單獨表示整體意義,且不再有單音同義詞。
- 第三階段:語義發生抽象化或專指化。
- 第四階段:發生句法功能轉換,如名词轉化為動詞,動詞轉化為名詞等。
- 第五階段:詞的內部形式重新分析,派生關係模糊化,及物性減弱。
进一步词汇化
双音形式在成词以后还会进一步词汇化,从而导致其语义和功能发生变化。
- 双音词内部形式的重新分析。比如“颜色”最初是一个偏正式双音词,指“面色”;后来由于词汇化程度的加深,被重新理解成了并列式
- 词缀的模糊化。“词缀与词根的关系本来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当词缀丧失了能产性,词根与词缀组成的派生词的意义变得专门化之后,原来的词缀与词根的分立性就减弱了,因而可以说词汇化加深了”。
- 双音动词的及物性降低。“双音动词从古到今,有一个及物性降低的趋势”。(308页)
- 如“旅游”、“傲慢”、“保守”、“高尚”、“亲爱”、“整齐”、“恐怖”等词,在古汉语中都曾是及物动词,到了现代汉语则变成或主要用作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了;“次序”、“动作”、“负荷”、“歌谣”、“婚姻”、“交易”、“经理”、“觉悟”等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动词,或兼有动名用法而以动词用法为主,后来就主要用作名词;“分别”和“究竟”本是动词,后来就变成了副词。“
- 双音动词的及物性降低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转类现象,当动词变为其他类别的词时,可以说是一种大范围内的转类;当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时,可以说是在动词内部进行的次类的转类。……发生了转类的词比未发生转类的词词化程度高,因为发生转类之后,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体意义的联系就变得迂曲了,整个形式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记忆”。(3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