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

定义

共时视野下的不同领域对词汇化的定义: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 (概念化,建议称之为词化
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将概念转化为词的方式,即不同的词汇化方式。eg. Talmy(1985、2000)通过跨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对某一特定的运动事件类型所进行的词汇化方式不同,故此可分为:
卫星框架语言:概念要素“运动”“方式”常结合在一起词汇化为一个单独的V词根或词位,概念要素“路径”用其他成分独立表示出来。
动词框架语言:概念要素“运动”“路径”常结合在一起词汇化为一个独立词位,但“方式”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

历时视野下的、董书所讨论的词汇化定义
是指从非词汇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
与双音词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词汇化现象。

词汇化与语法化在变化的机制和过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词汇化与语法化词汇化與語法化類似,都是語言單位從理據清晰到理據模糊、從分立到融合的變化。雙音詞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词汇化的過程。

词汇化与构词法

双音词的历史来源

双音词有三类主要历史来源,

词汇化的原因

词汇化的等级(程度)

Packard(2000)在《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的研究》
如果一个词的成分仍保持其语义和语法信息的明晰性,并大体上仍可使用语法解释,这个词就属“弱词汇化”词;如果一个词的成分语义和语法信息已变得晦涩,这个词就属“强词汇化”词。
判断词汇化程度有两个标准:一是语义的凝固程度,一是语法信息的保留程度

Packard区分了五种词汇化范畴:
1。常规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仍完全保持其语义、语法上的独立身份,如:“吃饭、爬虫”。
2。隐喻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已失去其原始意义,而获取了某种相关的、比喻的或隐喻的释义,它们间的语法关系却仍保持着,如:“吃醋、火车”。
3。弱语义词汇化,对此范畴内的词的构成成分意义的认知需要在历时的层面上进行,因为在共时层面上,联系整个词的意义,其各成分甚至连隐喻义都没有了,如:“千张、问世”。
4。弱语法词汇化,此范畴内词的构成成分对整个词的(完全的或隐喻的)语义构成所起作用仍然可见,但它们与整个词及其相互间的语法联系已不复存在,如:“壁挂、学究”。
5。完全词汇化,此范畴词汇化程度最高,属于此范畴内的词的内部结构关系及其构成成分的原始意义都已变得完全晦涩,如:“花生、物色”。

我们认为:所谓词汇化程度的研究其实质是对词理据性的研究,分析的是语素结合成词的语义结构。王宁(1999)对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语素结合的语义结构提出三种模式:直接生成、半直接生成、非直接生成。@王宁: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及其语义组合模式#3、本源双音合成词的鉴定法与语义组合模式。

董秀芳:
漢語雙音詞作為一個原型範疇,內部成員有著不同的詞彙化程度,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进一步词汇化

双音形式在成词以后还会进一步词汇化,从而导致其语义和功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