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与语法化
相关性
Brinton和Traugott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式,认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平行性,具体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词汇化与语法化较强的平行性,指的是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具有的一些特征,但有的在二者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导致不同的结果。具体有 :
(1)渐变性。二者都具渐变性而非突变性,如A和B两个成分A>A~B>(B)。
(2)单向性。语法化的单向性比词汇化更具一致性。二者的单向性中都包括溶合和聚结,但词汇化的结果是语义更具体实在,而语法化则是更抽象、更具语法功能。
(3)溶合。指原来形态边界的消失。二者都包括一些固定的搭配。词汇化的溶合是强制性的(词素边界消失),语法化中的溶合经常却并不绝对发生。
(4)聚结。指减缩、失去语音片段。词汇化中的聚结会导致音系的弱化和不规则形式(如alderman);语法化中的则会导致减缩形式(如want to缩合成wanna)。
(5)去理据性。指失去语义的组构性。经过演变后变得“习语化”,理据逐渐减弱而难于求索。词汇化失去组构语义易于增加语义的明确性和习语性,语法化则易于增加语义的泛化、虚化。
(6)隐喻化/转喻化(metaphorization / metonymization)。隐喻和转喻在语法化中所指不同,且较多由严格的语言意义驱动(如be going to),而隐喻和转喻在词汇化中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在独立背景下发生而较多由社会习俗和百科知识驱动(如forget-me-not)。另外,还有一个词汇化与语法化最低程度平行性的问题,这一般是语法化具有而词汇化不具有或很难具有的典型特征。
(7)去范畴化(也称为非范畴化/降类)(decategorialization)。从主范畴到次要范畴,从实到虚。
(8)语义漂白(bleaching),这是一个在语义学中常用的术语。一个词由于语义演变而发生可察觉的意义损失或弱化即被称为“语义漂白”或“词义淡化 。汉语中出现的跨层结构或话语标记的词汇化也可以归入到这个现象中。
(9)主观化。语法化往往伴随着主观化。
(10)能产性。语法化后的语法项往往具有能产性。
(11)频率。语法化后的语项往往比其词汇来源具有更高标记性的使用频率。
(12)类型概括化(typological generality)。语法化类型往往具有跨语言共性。
区别
Kurylowicz(1965)首先提出有一种跟语法化相反的演变过程叫做“词汇化”(lexicalization),即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
王宁(2008)指出:“在汉语构词法体系里,‘词汇化’与‘语法化’应当是两个决然相反的概念:‘语法化’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语法功能成分,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实词虚化’,即词义由实变虚,最后只剩句法功能而没有了实意。
‘词汇化’则是语言中词的语法功能弱化到消失,退出造句法,而依附其他成分进入构词领域使意义犹存的过程。语法化产生虚词,词汇化产生(新的)实词,它们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