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
alias:: 语境理论
- 有关语境的论述
- 确定词的价值的,是上下文。
尽管词可能在意义上有各种变态,但是上下文给与该词独一无二的价值:尽管词在人的记忆中积累了一切过去的表象,但是上下文使它摆脱了这些过去的表象而为它创造一个现在的价值。(房德里耶斯《语言论》) - 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如何,不可泥著一字。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配“仁”,“柔”来配“义”。如《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不自相碍。(朱熹《朱子语类》)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圣人言语,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仔细穷究。若仔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朱熹《朱子语类》)
甲大抵解经不可乱说,当观前后字义也。(《朱子语类》) - 语境理论
- 马林诺夫斯基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1920)、《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1923)《珊瑚园及其巫术·第二卷》(1935)等几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
- 情景语境:面对面的交流,后来提出还有文化语境。
- 文化语境
- 1935年马林诺夫斯基又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指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也可以理解为说话者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
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继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苦思冥想中得出,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推测出来。
- 确定词的价值的,是上下文。
- 语境的不同分类
-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马林诺夫斯基)
- 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王建华)@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uv4mvh
- 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王宁)R: 王宁:训诂学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型#语境是训诂学理论与应用的交汇点
- 言内语境:与不同的话语单位(词、词组、句子、句群和段落)同在一个文本中,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向关系,称作言内语境。
- 言外语境:不在同一文本中的有关话语,均称为言外语境。
- 存在语境:与考察文本内容在某些方面有直接联系的语境,称作存在语境。例如:同一作者的同时期文本,同话题或同主题文本,共时的不同作者相关联文本,记录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同一境界的相关文本等。
- 传承语境:与考察文本有前后传承关系的语境,称作传承语境。例如:记录具有因果关系的历时事件的文本,具有文化传承关系的历史文本,具有人际关系(师徒、亲属、流派等)的前代作者的相关文本等。
- 文内语境、全书语境、系统语境(符渝)@符渝: 文本细读与乾嘉考据研究 ——以“能不我知”考据为例
- 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王立军、白如)@王立军、白如:语境变易与经典阐释的 “理据重构”#^oi16cn
- 语境的作用——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 语境对语义解释的四种作用
- 择定作用:在广义中确定单一所指,在多义中择定唯一义项。
- 注入作用:将话语的内在经验也就是语义内涵注入词、句中。
- 释放作用:将词根中已经具有的隐性内涵释放为显性的。
- 辨析作用:通过语境与意义的适应性,分辨话语意义的是与非。
- 另见
- 语境信息的语义类型
- 语境和语义的互动
- 语境对语义解释的四种作用
literature
@白解红:语境与意义
@成利军:语境研究综述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
@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
R: 王宁:训诂学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型#语境是训诂学理论与应用的交汇点
R: 王宁:语义与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