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MOC
中古音
声
-
字母的归纳
韵
- 韵摄、韵部、韵、韵类、小韵
- 韵摄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即把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字归在一起,叫“韵摄”,是最大的概念。在四十三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为16摄。(受实际语音的影响而归并)
- 韵部 既不区别介音,也不区别声调,只计主要元音和韵尾。往往运用在上古音研究中
- 韵系:《广韵》韵母系统有四声相承”的特點(包含同样韵母的平声、上声、去声以及与它們相配的入聲四個韵可以形成一個相對應的系列。)四声相承的四個韵,称为韵系
- 韵 能够押韵的字,计声调,主要元音、韵尾,不计介音。韵,也是押韵单位。
- 韵类 通過係聯法分析出的反切下字的分类。反切下字的分类,区别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也是一个韵中最小的区别单位。
- 小韵 指古代韵书中的同音字组。《广韵》等韵书将同一个韵中的字按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原则分为若干个同音字组,称为小韵
- 韵母、韵目、开合、等、韵尾
- 韵母的演变
- 韵图
- 问题
调
- 调类、四声、入声、平仄
- 调类 声调的类别。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现代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方言调类的数量有差别。相同調類的調值可能相同,相同調值的調類可能也不同
- 调值 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
- 四声 《广韵》里表明汉语在中古时期就有了四声区别。南北朝时期沈约提出汉语四声平上去入。
- 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按照声母的清浊分为两类,清声母叫阴入,浊声母叫阳入
- 平仄 平仄是作近体诗时格律上的要求。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
- 舒促
- 舒:平上去三聲。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延长。
- 促:入聲。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 [-t] [-k] [-?]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 演变: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 声调的表示方法
反切
韵书
上古音
历史
汉魏时代对古今音的认识
六朝隋唐:协韵说与古人韵缓
宋代:叶音说 吴棫
明代:对叶音说的批判 陈第
结论
上古声研究
上古韵研究
王力古韵三十部
顾炎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音舒声十三部入声八部
段玉裁古韵十七部
上古声调研究
音转
- 声转
- 对转
- 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韵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韵,阴声韵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韵。
- 有时入声韵也可以和阴声韵 阳声韵互相转化
- 在音韵学上,把入声韵归入阴声韵中,把这种阴阳入三类韵尾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阴阳对转。
- 转化的要求是: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
- 旁转
- 由章炳麟率先提出。指古韵阴阳入三类韵部的字在本类之内跟邻近的韵部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即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声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
-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看,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脂微旁转,真元旁转。
- 转化的要求是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无韵尾的视相配阳声或入声韵尾之异同)
- 旁对转:音韵学术语。指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既有韵尾增加又有舌位高低变化。主元音相近,韵尾不同的发音部位相近
- 通转:音韵学术语。指一个汉字在押韵、谐声、假借等方面显示出读音从一个韵部转入另一个韵部的现象。主元音相同,收尾音的发音部位不同
- 对转
- 双声、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