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国家与革命》

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8月至9月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1. 历史背景
    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迅速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变得尤为重要,需要理论上的澄清和指导。
  2. 实践背景
    1. 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随后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2. 无产阶级面临着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3.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能仅仅满足于夺取政权,还必须破坏旧的国家机器,并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3. 思想斗争背景
    1.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如考茨基等人,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悖的观点,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4. 个人经历背景
    1. 列宁在写作《国家与革命》时,正处于匿居状态,他在芬兰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这部著作。
    2. 当时的俄国政治形势紧张,列宁本人也面临着被逮捕的危险,但这并未阻止他完成这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主要观点

  1. 国家的阶级性
    1. 列宁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抑制冲突就是剥夺被压迫阶级用来推翻压迫者的一定的斗争手段和斗争方式。
    2. 国家的特征
      1.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2. 公共权力的设立,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3. 为了维持特殊的、凌驾于社会权力之上的公共权力,就需要捐税和国债
  2. 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
    1. 暴力革命
      1. 国家的消亡并不意味着通过和平的方式,而是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工人阶级必须打碎这个机器,建立一个新的、能够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机构。
    2. 国家消亡
      1. 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国家的消亡需要建立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个阶段,人们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强制机构来维持秩序。
      2. 国家机关的职能转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机关的职能将变得非常简单,大多数居民都能够胜任。这将导致国家机关的逐步消亡,最终实现无国家的社会。
  3.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及其过渡时期
    1.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但消费品分配仍按劳分配,存在“资产阶级权利”。
        1. 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但消费品的分配仍然基于“按劳动”的原则,即根据个人对社会劳动的贡献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仍然体现了“资产阶级权利”,因为它承认了人们在劳动能力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自然差异。
        2. 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为了维护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和分配原则,国家仍然是必要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作用是保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监督劳动与产品的分配,确保“按劳动”分配的原则得到执行。
      2.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 当人们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极大地提高,以致他们能够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劳动的时候,国家才会完全消亡。
        2. 分配产品就无需社会规定每人应当领取的产品数量;每人将“按需”自由地取用
    2. 无产阶级专政
      1.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
      2.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镇压剥削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政权形式。
  4. 巴黎公社的经验
    1. 巴黎公社的措施
      1. 废除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
      2. 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罢免。
      3. 公职人员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2. 巴黎公社的经验
      1. 公社应该成为工作的机关,兼管行政和立法,而不是议会式的清谈馆。
      2. 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
    3. 地方自治与民主集中制
      1. 公社制度应当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并通过这种方式组织起民族的统一。
      2. 马克思和蒲鲁东
        1. 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是主张集中制的。
        2. 支持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同时强调地方自治的重要性。
        3. 真正的民主集中制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能够消除官僚制度和来自上面的发号施令。
  5. 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1.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列宁分析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认为它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为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
      1. 由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条件,现代的雇佣奴隶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结果都“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平静的局势下都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
      2.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容许被压迫者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压迫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镇压他们!
      3. 【量转化为质】
        1. 在民主共和国中,无产阶级的斗争将更加扩大和尖锐化,从而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创造条件。
        2. 民主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首先把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使他们有可能去打碎、彻底摧毁、彻底铲除资产阶级的(哪怕是共和派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即常备军、警察和官吏,代之以武装的工人群众(然后是人民普遍参加民兵)这样一种更民主的机器,但这仍然是国家机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真是“所有的人”能够参加国家管理创造了前提
    2. 【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镇压。
    3. 【共产主义阶段】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
      1. 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求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
      2.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6. 反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无政府主义
    1. 批判机会主义
      1. 列宁批评了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理论家,认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
      2. 他们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中回避了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没有明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立场。
      3. 机会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矛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破坏旧国家机器的观点,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立场上。
    2. 批判无政府主义
      1. 无政府主义者则希望在一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他们不懂得实现这个消灭的条。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即组织得能立刻开始消亡而且不能不消亡的国家。
      2. 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破坏国家机器,但是,他们完全没有弄清楚无产阶级将用什么来代替它以及无产阶级将怎样利用革命政权
      3.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利用现代国家来使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准备;无政府主义者则否定这一点。

共同体

参考:《国家与革命》读书随笔(国家与革命)书评 (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