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定义
- 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切语、音切、翻切、切韵。也可单称翻、反、切。
-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 古时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称为“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两字连续快读,“反覆切摩”,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唐代统治者害怕百姓造反,忌讳“反”字,才将“反”在改成“切”字。
- 也談改“反”爲“切”——以《文選》諸版本音注術語的演變爲切入點
- 反切法最早於東漢時代便已開始使用,与佛教的輸入有密切的關係。反切方法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始,比起直音法来是很大的进步。
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禮部韻略》中說:“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李汝珍《李氏音鑒》:“凡反切必以兩字者,蓋上字為切字之母,下字為切字之韻。苟舍此,無以成其音也。
反切的产生
- 產生的原因
- 對語音問題的認識深化
- 反切以前注音方式的侷限性
- 佛教傳入的影響:受到拼音文字的啟發
- 反切的产生
- 反切之前的注音法
- 譬况
- 读若
- 纽四声法
- 局限在于
- 找不到常用的同音的字
- 同音字为生僻字或不比被注音字的难度更高
- 多音字
反切的侷限
- 反切的局限
- 一、用以作反切上下字的數量太多,不统一
- 二、聲韻夾雜,不利拼音。上下自皆有聲韻,彼此干擾
- 清·李光地编《音韻闡微》,反切上字只取韻母比較簡單的字,反切下字盡量找零聲母字。最大程度避免由於聲韻互相影響產生的音變。
- 三、簡單易懂的字,卻以用難字作為反切用字
- 四、有時代的地域的侷限性,被切字與反切用字,必須是同一個時代和方言的語音。易受到古今和方言語音變動的影響。
- 語音在不斷演變,一些原來注音切合的反切,後來由於語音演變,注音不再適用。每個字都有聲韻調三個構成部分,因此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中只要有一個字的聲、韻、或者調發生變化,反切注音就不再贴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