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舌上音
-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 上古没有舌上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分别读端透定。
古魚舌頭、舌上之分;知澈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无別也;求之古音则與端透定无異。《說文》“冲讀若動”,《書》“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切,古讀“直”如“特”,“冲子”猶“童子”也。字母家不識古音,讀“冲”為“蟲”,不知古讀“蟲”亦如“同”也。《詩》“蕴隆蟲蟲”,《釋文》直忠反,徐徒冬反,《爾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韓诗》作“炯”,音徒冬反,是“蟲”與“同”音不異。(《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蟲牢”杜注:“陳留封邱縣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證。)
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也。——錢大昕《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谐声偏旁:
竹、笃、竺
蓮葉何田田-填、鎮
假借字
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