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
宋代官修韻書:《禮部韻略》與《集韻》
《集韻》始纂:景祐元年(1033)三月,宋祁、鄭戬等奏欲乞朝廷差官重撰定《廣韻》,使知適從。詔祁、戬與國子監直裤王洙同刊脩,刑部郎中知制諧丁度、禮部員外郎知制誥李淑群定。(《集韵牒文》)
《禮部韻略》: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以丁度所修《韻略》五卷頒行。初,说書賈昌朝言《韻略》多無訓釋,疑混聲重叠字举人誤用,詔度等刊定。窄韻十三,許附近通用。混聲重字,具为解注。(《玉海藝文》)
《集韻》纂成與刊刻:寶元二年(1039)九月書成,上之。…九月十一日延和殿進呈奉聖旨镂板施行。庆曆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印成,延和殿進呈奉旨送國子監施行。(《集韵》牒文)
《集韻》编纂原則:今所撰集,務從该廣。…凡字訓悉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載,則引他書属解。凡古文見經史诸書可辨識者取之,不然則否。…詔名曰《集韻》。(《集韻韵例》)
宋代丁度等人编撰《集韻》有意識地改良《廣韻》的反切,主要表現在反切上字方面。《集韻》更换了一些反切上字,第一是力求使切上字與被切字同開合、同聲調,以便與下字切合更和諧。第二是照顧宋代的實際語音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