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考》
陳澧 (1810 一 1882),字蘭甫,號東塾,廣东番禺人。
《切韻考》是研究《切韻》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
卷一《序錄》:包括序和條例
卷二《聲類考》:考證《切韻》聲類;
卷三《韻類考》:考證《切韻》韻類;
卷四《表上》和卷五《表下》:把所考韻類列成韵表
卷六《通論》:論列理論問题。
附《外篇》三卷
卷一《切語上字分並為三十六類考》
卷二《二百六韻分並為四等開合圖摄考》
卷三《后论》
切語舊法,當求之陸氏《切韻》。《切韻》雖亡,而存於《廣韻》。
據《廣韻》以考陸氏《切韻》,庶可得其大略也。
切語之法以二字爲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上字定清濁而不論平上去入,如“東德紅切”,“同徒紅切”,“東德皆清”,“同徒皆濁也”。然“同徒”皆平可矣,“東”平“德”入亦可以。
下字定其平上去入而不論清濁。如“东德紅切”,“同徒紅切”,“中陟弓切”,“蟲直弓切”。“東紅”同“紅”,“陟弓”“蟲弓”皆平也,然“同紅”皆濁,“中弓”皆清可也,“東”清“紅”濁,“蟲”濁“弓”清亦可也。
東同中蟲四字在一東韻之首,此四字切語已盡備切語之法。其體例精約如此,蓋陸氏之舊也。今考切語之法皆由此而明之。
陈澧的结论
评价:
- 贡献
- 发明反切系联法
- 纠正传统观念,打破前人对三十六字母的迷信
- 不足
- 材料上来源复杂
- 《广韵》又音来源复杂
- 又切所保存之聲韻未必與正切同一系统,且每一又切各自有其來歷,亦不必自成系統。(陸志韦《證<廣韻>五十一聲類》)
- 《廣韻》的又音全是抄錄前人的音切,例外比正切還多,更往往與正切矛盾,何取何從,陳氏往往訴諸主觀。(董同龢《漢語音韵學》)
- 《廣韻》之又音至爲凌離,不能與小韻之反語齊觀,以其中往往有類隔切。(周祖谟《陳澧<切韻考>辨误》)类隔切
- 方法上标准不一
- 然就其所定者案覈之,實與《廣韻》之音系不合。非其例不善也,端在用之不得其分際耳。蓋據其正例以分之,則属類當多於四十;據其變例以合之,爲類當不及四十。今就其所合者而言:如陳氏所定古與居、康與去、呼與香、盧與力,據正例判然爲二者也,陳氏則均從變例以定其合。次就其所分者而言:又未嘗不能證其合,如多與張、徒與除、奴與尼、方與邊、敷與滂、房與蒲等十二類,亦可以據互注切語之字併之爲六。
- 如此之儔,陳氏又不一一合之,是分合之例不能劃一也。蓋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據變例以證其合,於其所不欲合者則據其正例以定其分。雄皆有憑據,而意自己出,未能權其輕重。——周祖謨《陳澧<切韻考>辨誤》
- 反切材料的客观不足
- 古人製作反切的時候,目的在於為被切字注出讀音,沒有想到後人用它考訂音類。所以反切系統本身不嚴格。
- 材料上来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