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变革期——宋元明
- 特点
- 1.疑古创新
- 经学训诂 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的说教
- 郑樵 诗辩妄;刘敞 七经小传;王安石 三经新义;程颐 易传;苏轼 书传
- 小学训诂
- 王安石 字说
- 朱熹 依训诂说字,本之注疏|疑古
- 新在何处?
collapsed:: true- 新的阐释文本
- 对九经有所侧重。从五经到四书
- 经典文本的重组
-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四书 的阅读顺序
-
- 经典文本的改易
- 改字风气盛行(因为有了古文字、古韵的研究,也为了义理体系的建构)
- 新的研究思路
- 宋代注释中用彝器铭文说《诗经》成语,开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引彝器铭文于训诂,实汉唐所未有。(洪诚《训诂学》)
- 新的阐释文本
- 为什么能新?
- 古文字学的发端
- 古音研究的开创
- 经学训诂 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的说教
- 2.长于议论 重视理论方法的探讨
【长于阐明义理、简洁明快、敢于创发新义、对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语法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 徐锴 六书三耦说
- 王圣美 右文说
- 3.打破了汉唐时期疏不破注的守旧局面,开创了训诂新时期。
- 4..毫无根据的疑古及随心所欲的创新,基本上否定和割断了汉唐朴学的传统。使训诂学一度走入歧途,在某些方面呈衰落趋势。
-
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新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王应磷《困学纪闻》)——庆历以后学风的变化
新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司马光《论风俗札子》)
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乎议经,况传、注乎?(王应麟《困学纪闻》引陆游)
-
- 1.疑古创新
- 成就
- 经史类
- 邢昺 论语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 朱熹 诗集传 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本义 楚辞集注
- 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
- 鲍彪 《战国策新注》
-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 洪兴祖 楚辞补注
- 小学类
- 字书 徐铉校订 说文解字;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梅膺祚字汇
- 韵书 广韵 集韵 吴棫 毛诗叶韵补音 陈第 毛诗古音考
- 雅疏
- 埤雅 尔雅翼
- 骈雅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
- 通雅(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 语法相关
-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 卢以纬《语助》
- 经史类
- 评价
-
或谓宋人之说小学至无足取,此清代汉学家家法门户之见耳。其实宋代政治家之于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学者之于形而上之哲学、形而下之科学,均有相当的创获与贡献。兹第论其与小学有关者,如吴棫之《韵补》,王俅之《啸堂集古录》,薛尚功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子韶之右文说,于古韵学、古文字学、训诂学,皆有开山之功。即如郭忠恕之《汗简》,其材料方法虽无可取,然其动机盖欲补《说文》中古文之不足,固不能不目为《说文古籀补》之滥觞。故余谓以学术史的眼光视宋人学说,固亦有其价值,未可厚非也。(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功绩
-
《语类》云:“某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卷七十二)又云:“先生初令义刚训二三小子,见教曰:训诂则当依古注。”(卷七)《答黄卿直书》云:“近日看得后生,且是教他依本子认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今人多是躐等妄作,诳误后生。其实都晓不得也。”《答李公晦书》云:“先儒训诂,直是不草草。”《答王晋辅书》云:“礼书缩训直者非一,乃先儒之旧,不可易也。”朱子重训诂之学如此。其《答何叔京书》云:“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当时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朱子从学于李延平,乃早年事,其时已好章句训诂之学矣。(陈遭《东垫读书记朱子》)——朱熹重视训诂
-
如果说,读汉唐人旧注,有堕五里雾中之感,那么读朱熹所注书,便如坐光风雾月之中,有心旷神怡之概。这不能不说是宋学的优异之处。(郭在贻《训诂学》)——宋人之学贵在简明
-
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相对客观中立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