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扩展期——魏晋隋唐
- 特点
- 成就
- 随文注释
- 经
-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 魏 何晏 论语集解
- 晋 范宁 春秋谷粱集解
- 陆德明 经典释文
- 释玄应 慧琳 一切经音义 释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
- 皇侃 礼记义疏 论语义疏
- 孔颍达 五经正义
- 贾公彦 仪礼疏 周礼疏
- 徐彦 春秋公羊传注疏
- 杨士勋 春秋谷粱传注疏
- 史
- 史记三家注
- 裴骃 史记集解
-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张守节 史记正义
- 颜师古 汉书注
- 裴松之 三国志注
- 韦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 史记三家注
- 子
- 王弼 老子注 郭象 庄子注
- 郭璞 山海经注
- 王冰 素问注
- 杨倞 荀子注
- 尹知章 管子注
- 集
- 李善 昭明文选注
- 郦道元 水经注
- 郭璞 楚辞注
- 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
- 小学
- 郭璞 尔雅注 方言注 三仓注
- 颜师古 急就篇注
- 张揖 三仓训诂
- 解释梵语 刘世雄 释梵语 孟威 国语杂
- 佛教徒注佛经 道经 成玄英 南化真经义疏
- 经
- 纂集工作
- 文字
- 吕忱 字林
- 顾野王 玉篇
- 干禄字书(颜元孙) 五经文字 九经文字
- 音韵
- 李登 声类
- 吕静 韵集
- 沈约 四声
- 陆法言 切韵
- 训诂
- 小尔雅 广雅
- 文字
- 随文注释
- 评价
-
汉学重在明经,唐学重在疏注。当汉学已往,唐学未来,绝续之交,诸儒倡为义疏之学,有功于后世甚大。(皮锡瑞《经学历史》)
-
六朝旧疏不完全守注;唐疏则例不破注,所以唐代训诂学没有新的发展。(洪诚《训诂学》)
- 从训诂学的精神、方法,可能有相对负面的评价。举一个大家?孔颍达?小组工作。正义而非义疏,是一种官方行为,不是文人自发行为。疏不破注。经今古文融合,不会像汉代一样对立。导致了隋唐时期与汉学基本一致,没有重大突破。
- 还是有相对的进步性。义疏类对于传注类的发展,不仅告诉结果,也解释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这就导致了训诂方法论的出现。有很多语言理论的观念。例如同义词辨析,修辞观(语境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