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
古代对与训诂的定义
《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
《毛诗诂训传》出现了训诂连用
郭璞在《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do孔颖达 《毛诗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训诂有两种结构,动宾-解释故言,联合-解释
马瑞辰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学者对训诂的定义
- 黄侃 (1983):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 故是本来,训是引申,说的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白兆麟说古人还没有自觉的本义和引申义概念。黄侃是要建立训诂学学科体系时对训诂的界定。训诂是做的推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工作,即是推求词的系统根源。
- 陆宗达 (1980):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作训诂。
- 白兆麟 (1984):训诂是在古代文献的范围内,为克服文字障碍,解决语言矛盾而独立存在的专门性的学术工作。
- 郭在贻 (1986):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 王宁 (1996):训诂的基本工作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
- 训诂学是以前代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 训法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 √对象——文献语言及前人对文献语言的解释(先秦至清代的文献、注疏与训诂)
- √ 材料——注释书、训诂专著、训诂札记(注释、纂集、考证)
- √ 方法——密切联系历史文化背景,采用系统贯通的方法——形音义的整体联系、文火哲的系统贯通
- √目的——总结归纳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原则、规律,以及文献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确立当代训诂学的术语,总结当代训诂学的理论,建构当代训诂学的体系。
学者对训诂学的观点
-
黄侃
- 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 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治小学之效用为何?一、了解书籍:二、构造文辞:三、探讨语言。小学之于群籍,由经史以至词曲,当不能离之。而或以为治小学者,仅为读周秦、两汉之书,误矣。(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齐珮瑢
- 故字故言,时地悬隔,音义难明,必待训诂家为之顺释疏通,然后始知古语即今语某,古字某即今字某……这种工作——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训故”或“训诂”。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总结训诂材料、方法、理论、学史);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言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推进语言本体研究),这便是“训诂学”。(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训诂材料和文献中的古语。一个是训诂工作的解释问题,应用有没有方法,原理有什么作用。一个是对古代的语言进行研究。
- 训诂学中语言本体的内容:词义引申(发展),语义的系统,词汇问题(语言单位的层级划分)
- 故字故言,时地悬隔,音义难明,必待训诂家为之顺释疏通,然后始知古语即今语某,古字某即今字某……这种工作——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训故”或“训诂”。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总结训诂材料、方法、理论、学史);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言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推进语言本体研究),这便是“训诂学”。(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 陆宗达
- 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限。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陆宗达《训诂简论》)
- 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有所变化。汉代只有小学命名的一门训诂,孔颖达时,训诂开始分化出文字、声韵、训诂三个门类。王应麟,三大门类独立,统称为文字之学。
- 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限。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陆宗达《训诂简论》)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与概念
- 定义训诂学的误区
-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