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

古代对与训诂的定义

《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
《毛诗诂训传》出现了训诂连用
郭璞在《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do孔颖达 《毛诗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训诂有两种结构,动宾-解释故言,联合-解释
马瑞辰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学者对训诂的定义

训诂学

学者对训诂学的观点

-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云,或以今时之语释昔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 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治小学之效用为何?一、了解书籍:二、构造文辞:三、探讨语言。小学之于群籍,由经史以至词曲,当不能离之。而或以为治小学者,仅为读周秦、两汉之书,误矣。(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