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 贡献
- 使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了独立的语言文字之学
- 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 著作
- 《论语言文字之学》
- 今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合此三种(文字、声韵、训诂),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汉书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
- 若专解形体及本义者,如王菉友所作《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只可称为说文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训诂,而不知假借引申之条例者,如李巡、孙炎之说《尔雅》,郭璞之注《尔雅》《方言》者,只可称为尔雅、方言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音声而不能应用于引申假借者,如郑庠之《古音辨》、顾宁人之《唐韵正》,只可称为古韵唐韵之学,不可称为小学,兼此三者,得其条贯,始于休宁戴东原氏。(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
- 《国故论衡》
-
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国故论衡小学略说》)
-
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国故论衡小学略说》)
-
夫治小学者,在乎比次声音,推迹故训,以得语言之本。(《国故论衡理惑论》)
-
- 《语言缘起说》
- 《论语言文字之学》
- 评价
- 祖父治小学非没有停留在古人基础上,而是积极汲取西方文字学研究成果,特别接受了德国马格斯牟拉学说,致力于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学,将传统小学变为一门独立的有条理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字学。在这方面他有三部代表作,即《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章念驰《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 章太炎研究的特色,在于他不但善于对中国语言、文化各个重要的具体问题作全面的研究,而且善于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总体设计。这种具体的研究和总体的设计,更多地表现为对于被研究对象的内在调理和整个系统进行清理、揭示和阐释(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
一、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 提出观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民报》第六号)
- 目的: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激发民族的自信心。
二、中国独有之学:小学及历史
- 独特性强调:“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
- 文化独特性:认为在民族文化中,历史和语言文字是民族独有的。
三、语言文字中的“根”
- 求根思想:“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出自《菿汉雅言札记》)
- 凝聚力激发:通过同根来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章黄之学的灵魂与信念
- 学术追求:“余以寡昧,属兹衰乱,悼古义之沧丧,愍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出自《国故论衡·小学略说》)
- 意义:这三层意思构成了章黄之学的灵魂,也是几代人坚守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信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