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

许威汉:“在许多情况下,方言词汇的差异实际上只是语音的对应关系。同是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方言》是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它把这种现象叫做‘转语’
何九盈:“扬雄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某些方言词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所谓‘转语’是指两词声母相同,或韵相同,或声韵相近,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是同一词的不同写法。”
赵振锋:“通常所说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来源的词。由于这些词有共同来源,它们在音义方面总有一定的联系,或者音义皆近,或者音同义近,或者音近义同。”“鸡,温州谓之孜,广州谓之该,潮州谓之规。鸡,其通语也”

同源词和方言词的区别
在中国的训诂学史上,不论是因义衍而至音变从而引起字变,还是由于方音差异直接引起字变,都早在汉代就已被发现,而且引起了充分的注意。前者发展为同源字的研究,后者发展为方言词的研究。“后人总结的音近义通规律,是对这两种现象的总括说明,清代才开始完备的因声求义训诂方法,就是针对这两种现象提出来的。(王宁《音转原理浅谈》)
比较义衍造词推动的造字和方言音变推动的造字,可以看出,前者因词而字分,后者虽宇分(采用不同的写法),而在口语里,实际上没有产生两个词,只是同一词的读音不同而已。所以,从意义上说,前者已经分化而后者其实相同。不过它们都产生音变引起字变的现象,即都发生了音转。(王宁 《音转原理浅谈》)

义衍而至音变而引起字变:孳乳造字,派生造词——释名、说文、毛郑的声训
方言差异直接引起字变:转语——方言
在实践上,杨雄所谓转语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义词,同源词等等——证明了杨雄不是一个自觉的语言学者